中冶科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冶)31億美元收購澳大利亞WaratahCoal公司10%股份的交易逐漸浮出水面。繼去年收購澳大利亞一處鐵礦石資源后,中冶再次出手抄底澳大利亞資源性礦企。
據WaratahCoal公司公告稱,中冶將從中國的銀行為其在澳大利亞一處投資51.5億美元的煤礦與港口項目取得約31億美元的債務融資,這約占總投資額的六成。中冶則以替WaratahCoal投資的煤礦項目承擔數百億美元的債務風險為代價,換得了該項目的工程承包權。此外,中冶還將擔當該項目的采購與合同方,并承諾每年將從該煤礦項目購買3000萬噸煤炭。
危機下的海外擴張
事實上,此次中冶抄底WaratahCoal公司只是當前中國企業眾多海外擴張的一個新案例。在眼下世界經濟前景暗淡的局面下,國際不少資源企業深陷經濟危機“泥沼”,但中國企業比歐美企業擁有更加充裕的現金流,于是他們借力國家“走出去”政策,瞄準了海外資源企業。
從中國企業的角度來看,雖然企業現金流也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影響,但并不至于命懸一線。尤其是家底厚實的國有企業,在政策的幫助下更是遇上了收購國際礦產的大好時機,被視為目前國際并購市場中最活躍的“買家”。
從近期連續的收購案例來看,國內資源性企業海外擴張的步伐逐漸加快,并購浪潮風起。中鋼收購澳大利亞中西部公司,五礦集團收購澳鋅礦公司,華菱鋼鐵收購FMG股權,中金嶺南收購PEM公司,兗州煤業收購菲利克斯能源公司,中鋁195億美元注資力拓正在進行,紫金礦業連續在國外展開了3次收購行動,中金黃金以2.06億美元收獲加拿大上市公司金山礦業,吉恩鎳業2704萬元人民幣收購澳大利亞MetallicaMineralsLtd公司等都說明一些企業已開始了資源布局。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的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稱,2009年全球經濟將出現自“二戰”以來的首度負增長,而中國經濟則在全球經濟陰霾中發出唯一的亮光。中國經濟的發展,必然要求對全球資源進行重新配置,全球資源流向西方的大格局正在悄然生變。
據湯森路透最近公布的數據顯示,近來中國企業海外并購高潮迭起,僅今年前兩個月就已有22起,涉及金額218億美元,居全球第二,較去年同期上升40%,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對于中國掀起在全球資源配置上的并購戰,澳大利亞礦產成為首個目標。據國際有關權威機構統計數據顯示,今年迄今為止,中國公司在收購和參股澳大利亞礦產資源類公司方面擬進行和已經完成的投資達97億美元。這幾乎是2008年全年此類投資的3倍多。
礦產并購額飆升9倍
2008年,中國的并購步伐就已經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從公開數據看,中國公司2008年在境內外完成的采礦與金屬交易數量達89個,其中38個為國內收購項目,9個為對內收購項目,42個為對外收購項目,總交易額達238億美元,比2007年提高了914%。
此外,國內政策也為中國企業“走出去”鋪平了道路。不久前,商務部公布了《境外投資管理辦法》,充分顯示了政府的意圖。與1月份的征求意見稿相比,《辦法》中刪除了“房地產開發類境外投資”及“商品城類境外投資”,保留了“能源、礦產類境外投資”,其資源型資產的海外“抄底”意圖凸顯無余!掇k法》既考慮到了中國對資源依然存在強大的剛性需求,更出于化解金融危機下2萬億美元外儲潛藏風險的考量。
對于并購熱潮,不少專家和企業家認為,是開始戰略布局的時機了。記者上月在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股東大會上了解到,中石油集團也將海外并購提升至企業的發展戰略。中石油集團副總經理周吉平稱,海外并購是中石油集團戰略發展的重點。中石油集團打算通過8年至10年的努力,使海外業務“實現大的突破”。
中國華能集團公司總經理曹培璽透露:“我們正在加大‘走出去’的力度。在當前金融形勢出現較大變化的形勢下,我們會尋找時機、抓住機遇,做好‘走出去’的戰略工作!
近日,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針對海外并購熱潮提出了意見。他認為,并購首先應該是一個雙贏的過程,不是一方吃掉一方,而是雙方通過戰略性的合作互補來取得雙贏的結果,要從長遠的利益角度考慮。
“正確確定并購價值是并購的關鍵!背伤嘉1硎,價值的定價需要通過市場來實現,不完全競爭很難通過市場競爭來定價。有形資產定價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但無形資產包括商譽、品牌、人員的素質、工人的素質、客戶關系等等,是需要合理評估的。
“另外,政府應該對跨國并購給予支持,積極促進,盡力保護,適度監管!背伤嘉UJ為,海外并購沒有政府支持絕對不行,當前應該通過積極立法來解決這一問題。最近商務部出臺了《境外投資管理辦法》,雖然只屬于部門法規,但已把對境外投資的政策支持提到了立法的高度,這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對于出海并購的做法,一些專家也表示了擔憂:“有一些是餡餅,但也有一些是陷阱,中國企業在實行并購時一定要提防! |